09
2014/05
分享
安化黑茶烘焙干燥工藝(七星灶)的歷史演變
發布時間:
2014-05-09 12:00
來源:
安化黑茶烘焙干燥工藝(七星灶)的歷史演變
安化黑茶烘焙干燥工藝,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:梭筒篾簍茶(家庭常用茶烘焙)→焙籠(干燥黑毛茶100斤左右)→七星灶(干燥黑毛茶1000斤左右)。
“七星灶”,七星,寓意北斗七星。安化黑毛茶經過七星灶的烘焙,“將日月星辰納入灶里,將天地山川容于茶葉”,不僅作用于干燥,而且使茶葉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松香味。
安化黑茶在明朝定為官茶后進入鼎盛時期,江南坪成為了安化黑茶加工制造的集中地。隨著加工量的增多,烘焙干燥工藝也由焙籠發展到了使用“七星灶”。
七星灶烘焙工藝為何地、何人智慧所創?據歷史考證,主要由安化江南坪最大的茶行——德和茶號與“西客”(晉茶商)經歷反復試用和多年創造而成為了真正的“七星灶”。
俗話說:天下王姓屬山西,江南坪的王家也是如此。據王氏族譜記載,為躲避戰亂從山西到江西,在宋·景炎年間(1276前后)再落地到安化。安化“深山窮谷,無不種茶,農民大半以茶為業,邑土產推此第一”。“巖谷間生植無幾,惟茶甲諸州縣”。王姓族人落地安化江南后,沿襲晉商天性,尤其王德和的先祖就一直以茶為業,種茶、做茶、賣茶,到了明末清初,茶業越做越大,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家族茶商戶,在江南地域,至清·雍、乾年間加工制造安化黑茶的茶行多達20多處,最大的茶行規模呈“田”字型,最小的茶行呈“日”、“井”字型。
王家經營茶業以德仁為本,和氣生財,慈善為懷。《安化鎮志》記載,在清乾隆54年(1789年)喜得一子取名“德和”,并將茶行都定名為“德和”。“德和”作為子孫后代做茶要遵守的茶規。時過200多年了,以“德和”為名號的茶號如德和慶記、德和卿記、德和兆記、德和滋記、德和少記、德和迪記、德和壽記、德和沅記、德和偉記、德和次記、德和芹記、德和連記、德和玉記等13家仍保留至今。德和慶記、德和芹記、德和沅記等茶行仍有遺址保留至今。1939年在江南坪租賃的德和慶記(白沙溪茶廠前身)等幾家茶行創辦了“湖南省磚茶廠”。
正是隨著王氏家族茶行的興旺發達,王氏家族創造出三孔灶烘焙干燥黑毛茶工藝。
每年到了加工制作安化黑茶的季節,送茶的茶農多了起來,而王氏家族茶行用焙籠干燥量少,導致茶葉不能及時干燥,延誤了時間,影響茶葉質量。在明崇禎年間(1628—1644),王德和的先祖們與晉茶商心急如焚,商量如何批量烘焙干燥的辦法。他們從安化茶農家用三孔土筑大鍋灶做飯、炒菜等的用途得到啟發,能不能把焙籠改成焙灶增加烘焙干燥茶葉數量?就試著把土灶上的大鍋搬開,放一張大焙摺,焙摺上面放茶葉,松柴放在灶孔邊燃燒,火苗不直接在焙摺下面,只讓火溫滲入焙摺,有三孔灶能烘焙茶葉100斤以上,適時將上層茶葉翻到底層,能達到干燥的效果。于是請來了打灶的師傅,共同研究、打造土灶,將生活土灶橢圓形改成了方形,灶內原三個灶堂改成一個大灶堂,灶口仍保留三孔呈“三足鼎立”狀,灶上四周還加上了木框架,以免茶葉外撒,按土灶的尺寸由篾匠制作焙摺,摺上攤放茶葉,一次能烘焙茶葉200斤左右,烘焙時間也縮短了一半,基本滿足了加工需求。這就是傳說中七星灶的雛形。
至清乾嘉年間,王德和接手加工制作茶葉以后,與西客茶商合作的業務越來越大。三孔灶有烘焙干燥量少,火勢把握難,火溫散發不均勻許多缺點,不能滿足生產發展需要。茶葉干燥是形成安化黑茶獨特品質的重要工藝之一。王德和與茶工和西客們在思考,探討三孔灶的改進。能否做到烘焙增量、安全、易操作?細心觀察發現,烘焙干燥的三孔灶關鍵在于灶孔數量的設置。于是,德和茶行為主和王姓宏毅茶棧、良佐茶棧配合,建筑各類分別為三、五、七至九孔的灶,進行烘焙干燥茶葉試驗,經過比較,唯有七孔灶具有烘焙茶葉量多、安全、灶內無煙且溫度基本一致的優點。使用這種七孔灶,灶堂里尤如運轉乾坤,“將日月星辰納入灶里,將天地山川容于茶葉”,烘焙干燥的茶葉,色澤黑褐、滋味醇厚,有一種獨特的高火香、松香味、天然醇香等風味,避免了日曬色澤枯花、滋味淡薄并有日腥味影響品質的優點。七孔灶又寓意北斗七星,就將七孔灶定名為“七星灶”,就這樣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“七星灶”。烘焙安化黑茶還遵循幾條灶規:開灶這天,專門選定吉日良辰,朝北斗方向燒香祭拜灶王爺、財神爺,祈福開灶大吉,生意紅火旺盛。不準用鐵叉扒茶,不準穿不干凈的鞋上焙,焙火要掌握火侯,由大、中、小適度控制火溫,不準燒帶異味的雜柴和雜草,影響茶香味。
“七星灶”從明代至清代由焙籠演變成“七星灶”,成為了烘焙安化黑茶獨特的干燥工藝,傳承至今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